游仙区政府网
- 中 文 名: 游仙区政府网
- 官 网: http://youxian.my.gov.cn
- 地 址: 富乐街道一环路东段139
- 服务热线: 0816-2282594
游仙区政府网简介
游仙区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2′15″至105°8′58″,北纬31°21′13″至31°33′40″,东与梓潼县、西与涪城区、南与三台县、北与江油市相邻,游仙区辖辖1个经济开发区、1个经济试验区、2个街道、11个镇、11个乡,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截至2013年)。2009年,游仙区实现生产总值(GDP)79.81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14.8%。游仙,三国故地,古绵治所,位于巴蜀腹地、涪江以东,因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此地而得名。游仙是199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县级行政区,是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的核心区和主城区,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绿色产业示范区,是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是“四川黄金旅游九环线”和“川陕三国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游仙区主要景点有越王楼、富乐寺、汉平阳府君阙、碧水寺、李杜祠等。
自西魏至元代的700多年间,区境内曾置有“魏城”和“盐泉”2个县级行政机构。魏城县魏城县自西魏建县至元初裁撤,共历时730年。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分涪县地置魏城县。据《隋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图治》、清嘉庆版《四川通志》等书记载,西魏废帝二年分涪县地新置魏城县,治把在今游仙区玉河镇,属巴西郡。魏城县得名不详,仅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西魏于涪县置潼州,故析潼州之北部立为魏城县。”因是西魏所建之县城,故名魏城县。北周沿袭西魏建置不变。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魏城县改隶潼州。开皇五年(585年),改隶绵州。焬帝大业三年(607年),再改隶金山郡。大业十年(614年),县治从玉河场迁至今游仙区魏城镇。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魏城县)本汉涪县地,隋大业十年自盐泉井移魏城县理此”。唐代和五代唐、后蜀时期,魏城县隶属于绵州。宋代魏城县仍隶绵州(巴西郡)。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魏城县撤销并入绵州。盐泉县唐初置盐泉县,至元初裁撤,共历时663年。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分魏城县地置盐泉县,属绵州。《旧唐书·地理志》载:“盐泉县,武德三年分魏城置地。”县治地在今游仙区玉河镇。盐泉县因县境多盐井,故取晋代诗人左思《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诗句得名。五代前、后蜀时,盐泉县仍隶绵州。宋代隶绵州(巴西郡),宋末盐泉县已荒芜。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盐泉县建置正式撤销后并入绵州。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绵阳市中区,以涪江中心主航道为界,分别成立游仙与涪城2个县级行政区。
行政区划编辑截至2013年,游仙区辖1个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个经济试验区、2个街道、11个镇、11个乡:经济开发区、经济试验区、涪江街道、富乐街道、游仙镇、石马镇、小枧沟镇、新桥镇、石马镇、忠兴镇、柏林镇、魏城镇、石板镇、刘家镇、玉河镇、徐家镇、东林乡、云风乡、街子乡、建华乡、凤凰乡、太平乡、朝真乡、观太乡、东宣乡、梓棉乡、白蝉乡。
游仙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2′15″至105°8′58″,北纬31°21′13″至31°33′40″,东与梓潼县、西与涪城区、南与三台县、北与江油市相邻,幅员面积1018平方公里(2014年)。
地貌
游仙区属于平坝浅丘地形,境内山丘连绵,但坡度平缓,最高海拔728米,最低海拔419米,一般均在500-600米之间。
气候
游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5℃,日照1298小时,无霜期28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约99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每年6-9月。夏季多为偏南风,冬季多为偏北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秀分明,雨热同季,终年风小,无霜期长为区境气候的主要特征。
水文
游仙区河流为涪江水系,因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流。除与涪城区邻界的涪江外,境内尚有芙蓉溪,魏刘河、徐东河等大小河流。
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游仙区幅员面积10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6万亩,林地31.5万亩。
植物资源
游仙区自然植被的主要林相是马尾松木林,以及次生灌丛和草丛。乔木代表是马尾松、柏树、青杠。灌木代表是麻栎、栓皮栎、马桑、黄荆。主要经济林木是油桐、乌桕、桑、柑橘等。
矿产资源
游仙区有储量颇丰的铁、铜、锌、铅、磷等数十种矿藏和天然气等。
人口民族编辑截至2013年,游仙区总人口55万人,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交通编辑游仙区地处成绵乐发展轴、绵雅资遂发展环线、成渝西“黄金三角”重要节点,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西(昌)客运专线等4条铁路和绵九、绵苍(溪)、绵西(充)3条高速公路建成后,辖区及周边将形成至少包括5条快速铁路、9条高速公路、9条快速通道、20条航线在内的进出境立体大通道。
经济概况编辑综合
2009年,游仙区实现生产总值(GDP)79.81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05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42.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47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120.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13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2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5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24.7%;民营经济增加值36.34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20%;建筑业总产值29.54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35.6%;外贸出口(含代理)4050万美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3.8%;实现财政总收入3.55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38.4%;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755元达到171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10元达到5665元。
第一产业
2009年,游仙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4户达到28户,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6亿元;兑现涉农资金4.94亿元;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三农工作先进区”。
第二产业
2009年,游仙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9户达到104户,实现增加值28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34.7%,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9.7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53.1%,实现利润总额4.17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74.5%,利润总额位居绵阳市第一,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4%。
第三产业
2009年,游仙区实现旅游收入5.26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2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2%。
社会事业编辑科研事业
截至2009年,游仙区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计算机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重要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拥有各类科研技术人才8万余人。
教育事业
截至2009年,游仙区有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绵阳师范学院、中物院工学院、绵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10余所。区内有普通高中2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40所,幼儿园63所,在校学生人数4.65万余人,教职工人数320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有全民所有制中等职业学校--游仙职业教育中心,在校学生人数万余人,教职工人数200余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09年,游仙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站(所)共25处,有儿童乐园22处,老干部活动室25处,市级艺术特色学校2所。区内有1个国家级、2个省级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乡,2个全国体育先进社区,1所省级、2所市级、10所区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钓鱼、象棋、桥牌、信鸽、网球等7个体育社团组织。
卫生事业
截至2009年,游仙区区内有22所乡镇卫生院,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5个村卫生站,有皮肤病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疾病控制中心等专科医院,辖区有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市级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辖区共有编制床位1400余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900余人。
社会保障
2009年,游仙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613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1903人;进行农民工用工企业在岗培训7230人,实用技术培训12.4万人次。2009年,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47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371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553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8000人。
风景名胜编辑越王楼
越王楼越王楼遗址在开元场东方红桥头北侧的龟山,该楼始建于唐代高宗显庆年间(656年—660年),唐太宗之八子李贞(被封为越王)为绵州刺史,为了显示其皇家的高贵身份,于是大兴土木,建造当时就名扬天下的高楼大厦——绵州州衙府第,碧瓦朱甍,雕梁画栋,有王者之气。后李贞因反武则天失败而服毒自杀,楼因人而出名,其址为越王台。上世纪50年代仅存部分墙根及残砖碎瓦,2003年市政府拟在原址重建,恢复其历史景观,2011年建成,成为绵阳城区的一大景观。富乐寺富乐寺位于富乐山高峰——宝盖峰下,右侧为古雷溪,前临芙蓉溪。据《绵阳县志》记载,富乐寺创建于宋,毁于明代兵火;清初重建,咸丰十一年又毁于兵燹,同治三年,僧俗人等又依次重修。原有三进五殿十七楹建筑。明末清初香火特别旺盛,和尚达20余人。解放前寺内主持是一个有社会背景的“花和尚”,有不少罪恶,土改时被镇压,庙产土地(约13.33公顷)和庙宇全部被没收分给当地农民。在第三殿和配殿内,仅存石柱、石础,其遗址规模清晰可见。1985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汉平阳府君阙汉平阳府君阙位于市博物馆前(原游仙镇开元村四组),东临芙蓉溪,因阙檐上刻有“汉平阳府君叔神道”铭文,故名。俗称此阙系三国时蜀国名将张飞的一对书箱坠落化成,故又被称之为“书箱石”。碧水寺碧水寺位于涪江东岸碧水崖边,前临涪江,后依龟山。全寺有殿宇、楼阁、亭轩共16座,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李杜祠
李杜祠李杜祠位于沈家村芙蓉溪桥头,《绵州志》载,李杜祠原系西汉涪翁、东汉著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隐居之地。唐初州人在此建治平书院(又称左绵公馆、海棕馆),为唐宝应元年(762年)杜甫流寓绵州住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邑人吴朝品以唐代诗人李白籍绵州昌明(彰旺),故于此地建李杜祠并祀李白、杜甫。
地方名人编辑涪翁涪翁,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人,其真实姓名及生卒年无考。涪翁每见病人,就用针灸之术予以治疗,疗效极好。在其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针经》、《诊脉法》二书传世,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关于针灸的学术专著。涪翁还把他的医术传给了弟子程高,程高再传给弟子郭玉,后来郭玉成为东汉时期的一代名医。苏易简苏易简(985-996年)字太简,古盐泉县(治地今游仙区玉河镇)人,宋初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赵镜海赵镜海,绵州永定场槐树店(今游仙区梓绵乡)人,生年无考,卒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为绵州本州可考最早的灯影艺人。赵镜海后代赵永生家中原存清代至民国灯影制品一大箱,古戏曲手抄本原件22种。据四川省剧研究院鉴定,这批抄本大部份为省内孤本,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这批抄本的发现,为四川清代中晚期川剧的发展,高腔戏的起源等课程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段文杰段文杰(1917-2011年),民国6年(1917年)八月生于绵州(今游仙区松垭镇3村)。被列为“当代中国八名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成为中国首届一指的敦煌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甘肃省政府、国家文物局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王良佐王良佐(1920-1998年),绵阳县柏林乡家湾(今游仙区柏林镇)人。1954年以后,王良佐当选为四川省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王良佐被选为全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1962年9月被选为四川省天主教爱国会主席,1981年4月被选为四川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席,1984年3月兼任四川省天主教神哲学院董事长,他又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1998年5月在成都因病逝世,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