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雪兹神甫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 Lachaise), M Père Lachaise免费
在巴士底,终于动员了同伴去拉雪兹神甫公墓。又是一处与巴黎公社有关的圣地,可能是年纪小的时候学的东西记得牢吧,至今奇怪这么难记的名字竟然完完全全地背下来。巴黎公社存在一百天,终于失败,在一周激烈的巷战后,最后一批公社社员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东北角的墙下全部被反动军队屠杀。拉雪兹神甫公墓的这段墙见证了巴黎公社永恒的精神,被后人称为“巴黎公社战士墙”。
我们从巴士底(Bastille)站乘M8→rpublique换M3→Père Lachaise。这里是巴黎的东部,从地图上看应该不是市中心了,街上人很少,时时有正在剖开修路的围板,对照着地图看路标,很好找到位置,但因为不是常规旅游景点所以没有标志,但墓地与住宅不同,是一段高高的石墙,在街角向两个方向望去,不知道应该向哪一面找大门。后来还是看着地图上墓地里的道路,误撞了一头儿,果然有个小门,门口还是没标记,但一眼望进去密匝匝的墓证明拉雪兹神甫公墓就是这里。一位中年的男人在门口发一张很粗糙的纸,懂英语的同事说:好像是墓地位置说明图,法语的,不懂。
进了墓园,才了解到虽然地球上有60亿人口,但活人的生活空间还算是宽绰的。在国内我没有去过八宝山一类的公墓,一来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在老家,而且都去世很早,甚至根本没有印象;二来没参加过向烈士陵园献花的活动。这里的公墓间的道路很窄如同巴黎的街道,路边是重重叠叠的墓室,并不像电视里出现的美军墓那样齐整。墓室造就得千姿百态,有些高耸十字架,有些如埃及方尖塔,有些就像是希腊神庙,有些带着东方意味,更显得杂乱无绪。墓室有新有旧也是交叠的,不要说相临者相差两百年,同一个墓室里也埋着同一家族前后两百年的谱系呢。墓室的照顾也相去甚远,有些已铺满了青苔,有些则纤尘不染。在和煦的午后的阳光中,随处的长椅上常常能看到端坐许久的女人(真的一个如此的男人也没见到),而一排墓室被一位老妇堆满了鲜花。一些留居巴黎的中国人再葬在这里,大多注明原籍“浙江瑞安”,埋葬的时间大多是二十世界九十年代以后。
徜徉拉雪兹神甫公墓完全没有那种阴暗的气氛,广阔的有如绿洲一样的场所,是散步的好地方。分不出是游人还是凭吊者或者研究者,所有人都十分轻松,随着山坡增高,绿地的面积开始增加,有点规划过的痕迹,在一座像是纪念厅(大约是整个公墓唯一锁着的建筑)似的建筑前休息,向一位老年的妇女打听巴黎公社墙,双方的英语都不好,最终明白她说小时听说过,但也没记住到底在哪里。已经到了晚上六点,整个墓园算是转不完了,人生地不熟的,不敢在外面呆得太晚,再说公墓关门的时间要比咖啡馆早多了,如果不是我的脚疼,无论如何要找到巴黎公社墙的。
虽然于世界史总是不甚了了,只是小时正在泛政治年代的年代,于大脑中刻入了那一幕壮剧,此行巴黎也算是回应、映证、实践了所学。去年布莱希特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在北京上演过,看来还有人记得那段被马克思盛赞的那段“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的,然而不仅空间上遥远,时间上也渐渐远去的历史……
(那么的标牌)
(有点像中的亭子吧)
(像居民区吧)
(来扫墓的老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