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各城市天气预报查询
摩洛哥简介
    独立日:3月2日(1956年) 

    国庆日:3月3日(1961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地为红色,中央有一颗由五根绿色线条交叉组成的五角星。红色来自摩洛哥古国早期国旗的颜色。绿色五角星有两种解释:一、绿色是穆罕默德后代所喜欢的颜色,五角星象征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二、这一图案是驱病避邪的所罗门护符。 

    国徽:即王徽。图案中间为由花冠组成的盾徽。盾面上有一颗绿色五角星,这是国旗的标志;五角星之上是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太阳前面的图案象征位于摩洛哥中北部、有天然水塔之称的阿特拉斯山。盾徽上端是一顶王冠,象征摩洛哥王国是君主立宪制;两侧各有一只狮子,象征力量;底部的绶带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你助真主,真主助你”。 

    国石:珊瑚 

    国家政要:国王 穆罕默德六世(Mohammed VI),1999年7月30日登基。 

    自然地理:459000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位于非洲西北端。东、东南接阿尔及利亚,南邻西撒哈拉,西濒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守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海岸线长1700多公里。地形复杂,中部和北部为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脉,东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仅西北沿海一带为狭长低暖的平原。最高峰图卜加勒山脉海拔4165米,乌姆赖比阿河是第一大河,长556公里,德拉河是最大的间歇河,长1150公里。主要河流还有木卢亚河、塞布河等。北部为地中海型气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1月平均气温12℃,7月22—24℃。降水量为300—800毫米。中部属副热带山地气侯,温和湿润,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山麓地区年平均温约20℃。降水量从300到1400毫米不等。东部、南部为沙漠气侯,年平均气温约20℃。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南部不足100毫米。夏季常有干燥炎热的“西洛可风”。由于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挡住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的热浪的侵袭,加之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地理位置,使摩洛哥气候温和宜人,四季花木繁茂,赢得“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摩洛哥是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还享有“北非花园”的美称。 

    人口:2920万人(2001年)。其中阿拉伯人约占80%,柏柏尔人约占20%。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信奉伊斯兰教。1993年8月落成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座落在卡萨布兰卡的大西洋海滨,通体使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宣礼塔高达200米,是仅次于麦加清真寺和埃及的阿兹哈尔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设备之先进在伊斯兰世界首屈一指。

    首都:拉巴特(Rabat);人口:65.9万人(2000年)。 

    行政区划:全国有68个省(市),划分为16个地区:苏斯-马塞-德拉,西部地区-舍拉拉德,沙维雅-瓦拉迪格,马拉喀什-坦西夫特-豪兹,东部地区,大卡萨布兰卡,拉巴特-萨累-宰穆尔,杜卡拉-阿卜达,塔德莱-艾济拉勒,梅克内斯-塔菲拉勒特,非斯-布勒曼,胡塞马-陶纳特,丹吉尔-得土安,以及西撒地区的达黑莱-黄金谷地,阿尤恩-布支杜尔-萨基雅-哈姆拉和盖勒明-斯马拉。 

    简史:摩洛哥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是柏柏尔人。公元前15世纪起受腓尼基支配。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受罗马帝国统治,6世纪被拜占庭帝国占领。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公元788年建立了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帝国。此后经过多次王朝更替,柏柏尔人建立的阿尔摩拉维德王朝最为强盛。现在的阿拉维王朝建立于1660年,哈桑二世国王是该王朝的第21位君主。从15世纪起,西方列强先后入侵。1904年10月法国和西班牙签订瓜分在摩势力范围的协定。1912年3月30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同年11月27日,法国同西班牙签订《马德里条约》,摩北部狭长地区和南部伊夫尼等地区划为西班牙保护地。1921年2月,摩北部里夫地区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1924年成立“里夫部落联邦共和国”后遭法、西联军的残酷镇压。1947年摩苏丹穆罕默德五世要求独立,改变保护制度。1953年8月法国废黜穆罕默德五世,另立阿拉法为苏丹。1955年11月法国被迫同意穆罕默德五世复位。1956年3月2日法国承认摩洛哥独立,同年4月7日西班牙也承认摩洛哥独立,放弃它在摩洛哥的保护地。1957年8月14日正式定国名为摩洛哥王国,苏丹改称国王。1961年2月穆罕默德五世逝世,3月其子穆莱·哈桑王储继位,称哈桑二世。哈桑二世在平息了1971年和1972年两次政变后,经过与各党派的多次对话和协商,于1977年通过选举组成由主要政党参加的议会(代表院)和政府,近年来摩国内政局比较平稳。1999年7月23日哈桑二世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西迪·穆罕默德继承王位,称穆罕默德六世。 

    政治: 宪法规定,摩洛哥是君主立宪制的伊斯兰国家,王位世袭,在国王未成年期间,由摄政委员会行使除修改宪法以外的国王职权,摄政委员会由最高法院院长任主席。国王是国家元首、宗教领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国王拥有最高决定权,有权任免首相和内阁大臣并领导内阁,国王有权主动或根据政府辞呈解散政府,有权颁布议会通过的法令,解散议会和宣布紧急状态。议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众议院议员全部由直接选举产生,共325名,任期五年;参议院议员共270名,由地方行政机构、各行业协会和薪俸阶层代表选出,原则上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

    经济:农牧业是摩洛哥经济的重要支柱。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水果、蔬菜等,其中柑桔、橄榄和蔬菜大量向欧洲和阿拉伯国家出口,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摩洛哥有17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是非洲第一大产鱼国,沙丁鱼出口居世界首位。摩洛哥素有“磷酸盐王国”之称,其储量为110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75%,目前年开采量达2500万吨,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磷酸盐产品出口是国家主要外汇收入来源。锰、铝、锌、铁、铜、铅、石油、无烟煤和油页岩等矿藏也很丰富。工业不发达,工业企业主要部门有:农业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纺织皮革、采矿和机电冶金工业。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产品有毛毯、皮革制品、金属加工品、陶瓷和木制家俱。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5,占出口收入的30%。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7%。主要出口产品有食品、矿产品、服装和皮革制品等;主要进口产品有粮、糖、奶制品、茶、食油、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半产品等。摩洛哥是一个文明古国,旅游业发达,居非洲国家之首,收入居侨汇之后,为第二大外汇来源,占国家外汇收入的13%。主要旅游点有:拉巴特、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非斯、阿加迪尔、丹吉尔等。在首都拉巴特有公元1至5世纪时期罗马人建筑的乌达亚城堡,还有著名的哈桑清真寺遗址,有举世闻名的阿拉伯古城——非斯、马拉喀什。古都非斯是摩洛哥第一个王朝的开国之都,城内古老的王宫和麦地那老城堪称阿拉伯世界的奇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1100多年历史的卡鲁因清真寺也位于非斯城内。与众不同的是,这座宏伟的清真寺同时也是一所著名的大学—卡鲁因大学。这所伊斯兰高等学府,其历史比英国牛津大学还要早几百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那里藏有非洲珍贵的古籍——珍本、善本和手抄本的经典。此外,反映摩洛哥各个历史时期在艺术、建筑、文学和科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遗迹遍布全国。

    新闻出版:主要报刊有《新闻报》、《撒哈拉晨报》、《摩洛哥晚报》、《舆论报》、《旗帜报》、《宣言报》、《马格里布报》和《民族使命报》(宪政联盟机关报)。马格里布阿拉伯通讯社成立于1959年,1977年宣布为国家通讯社;摩洛哥广播电台建于1928年,1959年归国家掌握;摩洛哥电视台建于1962年;1989年建立摩洛哥电视二台(私人台),1996年国家收购该台所属公司20%的股份。

    外交: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支持非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主张非洲、阿拉伯国家团结;在保持与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密切关系的同时,重视与阿拉伯海湾国家发展关系。努力在国际事务,特别是中东和平进程和伊斯兰世界中发挥作用;近年来,摩注重与欧盟发展关系。

    与中国关系:中摩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早在我国唐代和宋代,两国间就有往来。中国的造纸技术十二世纪初就传入摩洛哥。14世纪中叶,中摩两国的大旅行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几乎在同一时间实现“互访”,谱写了中摩友谊史上的美好篇章。17世纪时中国绿茶传入摩洛哥,成了民族饮料延续至今。1958年11月1日,摩洛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高层领导人曾多次互访,双方在经贸及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1999年10月,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摩洛哥进行国事访问。2002年2月,摩洛哥王国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对摩洛哥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友好访问。